課程公告

目前分類:醫療文學導讀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疾病書寫,並非一個新創的文學類型,而是從文學舊有文本中建立新議題的觀點,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簡單來說,舉凡文本中出現的疾病描述,包括疾病形象、罹病者以及醫病者間的關係,皆可納入疾病書寫的研討範疇。 •(一)       疾病的隱喻作者經由書寫各種疾病,彰顯個人的疾病源出病態社會,換言之,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限於書寫個別病例,更重要的是批判、嘲諷權力建構下的社會的畸形面貌。(二)文化除魅作者透過書寫自身疾病,表現個人藉由書寫獲得心靈上的復原和再生,以現身說法的方式為社會進行文化除魅,以個人的疾病故事解構社會大眾對疾病的誤解、偏見和刻板印象。無論隱喻或除魅,兩種方式在根源上皆體現了「敘事治療」的精神。(三)醫生作家的疾病敘事具醫學背景的醫生作家,在面對疾病╱文學的課題時,則秉持著以「人」為本、以「文」為重的精神,這正符合敘事治療對一個人文醫師的期許。

小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病誌Phthographie,是由希臘文patho「疼痛、激情」與graphie「文字」所構成,是從精神科建立的學術概念。又稱(病績學)是從現代醫學研究的角度,特別是精神科切入文藝創作,探討作家天賦異稟的生理、病理條件,多從疾病或病態的角度詮釋藝術創作,引起相當的注意與爭議。關於是否是病態,本身所引發的疾病、天才等的定義反省,現代對於號稱瘋狂的文藝創作又都被視為正面,瘋狂甚至成為榮譽。    從文學史來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著重憂鬱(Melancholie)到了二十世紀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e),都加深了疾病誌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性,簡單的說,就是,從健康與疾病的二元論述切入文學的創作與研究。現代主義幾乎是健康與病態間的翻盤:自然主義、頹廢(Decadence)、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一連串彼此相關的文學流派,異於常人的描述佔有很大的地位,如德國當代大文豪湯瑪斯.曼的小說對於精神疾病著墨甚多,卡夫卡的《城堡》以及變形的想像都是例証。    一旦文學被診斷為疾病所造成的結果,文學史又該如何面對?在疾病誌的檢視下,我們所熟悉的文學經典,可能會被診斷為病態的產物,我們所崇拜的文學家可能是個精神異常者。這是否將動搖讀者的信念、或評價?疾病誌不論對個人或社會都產生了顛覆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疾病誌是另一個人類對於自我認識的方法。

小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罹患疾病或陪伴重病親人時,書寫常常成為人們,尤其是文學家們,常常被視為具有最多病態徵狀的一個次文化族群,思索尚保有健康時,生命的意義或是價值感的傾斜與斷裂,疾病於是經常成為創作的動力,或是素材。
  從十六、十七世紀開始,就有紀錄疾病的小說、故事和傳記,而這類文本在十九世紀末的浪漫主義時期更為盛行。人們不再全然相信古典主義所崇尚的理性可以幫助他們面對病、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他們寧願相信自己身上發生的細節,疾病是那樣的張狂地充滿於想像的隱喻空間。
  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長篇小說,必然會出現生病會是臨終的場景,生病往往提供了逃避現實、價值崩壞或是扭轉未來的契機;而臨終則總是會處及諒解、救贖與永遠不能實現的期盼與慾望的遺憾。這些景況,醫生作家們身兼二職的就近觀察不在少數,如侯文詠、田雅各、王溢嘉、莊裕安的散文或小說作品。另外,作為最親密的旁觀者,小說家朱天心、王文華、張大春等人,也分別透過書寫,描寫至親病中的那段時光,那種令人難以承受的體驗,並驚異的發現疾病是人類第一次得以能透過最質樸的型態全盤反省自己所能擁有的尊嚴與脆弱極限的機會,也可以是贈與至親摯愛的重要的禮物。
 

 

小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